月上柳梢头,出了香满楼。回到客栈,一夜安睡。第二天一大早就出门,准备好好逛逛古城。建水,古称步头,亦名巴甸。唐南诏时在此筑惠历城,元代设建水州,明代称临安府,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建水,做为滇南、滇东南一带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及交通枢纽,经历了几个世纪之久,因而古迹众多、文物荟萃,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尘埃的厚积,交通条件的限制和地理位置的僻远,在这座边城中,她深藏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以及众多的、至今尚保留完好的古建筑、古文物、古遗风等,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后才渐渐为人所晓,而如今,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建水这座古城已是广为人知。
清晨的建水古城古朴、宁静,斑驳的青石路面,深深浅浅的沟壑镌刻下了历史的足迹;飞檐雕花的民居,或经过修茸,或仍然破旧,却以各自的方式诉说着这里的沧桑。这个古色古香的小城,就像一个深藏不露的隐士,静静地候在那里,等待着我们的寻访。
翰林街进去不远,有一家花园小吃,因位于“滇南大观园”朱家花园的旁边而得名。听说这家的肠旺米线特别好吃,我们便慕名而来。小店不大,只放得下两三张桌子,可来吃米线的人是络绎不绝,食客们只得将阵地转移到店外的空地上。米线的确是超好吃,碗也是海碗,顺带着我们的食量也变成了海量。
上了临安街,这是古城的主干道,连接了古城的东西两端。街道两旁各种牌坊门楼随处可见,古宅寺庙比邻而居,虽不似别的古城那样整齐,却更显得自然。这里是当地人的生活起居之地,没有为游客而伪装的半点浮华,是个非常生活化和真实的地方。
顺着临安路一直往西,出了西城门,拐进一条小巷,小巷深处有一口水井,名曰“溥博泉”,当地人俗称“大板井”。此井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其名出自《中庸》“溥博渊泉,而时出之”。建水古井众多,大板井的井水清澈透亮,味道甘醇,经久不涸,取而复满,其井和水质名列建水水井之首,有“滇南第一井”的美誉。很多当地人都带着水壶、水桶甚至水车来此打水,听说附近的人都喝井水,自来水只是用来洗衣服,洗菜。井里还养着几尾金鱼,鱼在则水活,奇妙的生态规律。
大板井旁的豆腐坊,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就近取用甘醇的大板井水,做出来的豆腐细腻、嫩滑,吃起来口感较佳,从而铸就了经典品牌“板井豆腐坊”。2010年,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在此拍摄,从而使大板井、板井豆腐坊、建水古城闻名全国。走进豆腐坊,热气腾腾,三五女子围坐一圈,左手掌心托一块三寸大小正文形的纱布,右手抓一团豆腐放置其中,然后上下左右将其包好,双手挤压去水分,一块四四方方的豆腐块就呈现在眼前,手法麻利让我看得是眼花缭乱。墙边的架子上摆放着一板板制作好的豆腐块,好似整装待发的队伍。
进到里间,主人为我们端上了新鲜出炉的豆浆和豆花,又当场油炸了一些豆腐干,这种豆腐干很特别,炸好后看上去像肉皮,吃上去味道像油渣,特别的香脆,临走时我还特意买了一包带回家。我们坐在老宅里,一边观看制作豆腐,一边品尝着热乎乎的豆浆、甜蜜蜜的豆花,香喷喷的豆干,融入在当地人的生活情境中,自在又惬意。先生连说这样的方式值得体验。
回到临安路上,走进指林禅寺,它创建于宋末,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旧有“先有指林寺,后有临安城”之说。相传宋末,有人见一鹿,居于此林中,而率众追捕,见一异人出,指其林曰:鹿处此山久矣!无庸追捕。言毕不见,众以为神显,因立一小祠祀之。元朝扩建了大殿,到明朝,前后殿始成,造型壮丽,逐以指林为名,故称指林寺。如今,这里是建水县委党校的所在。寺内一游,勿敢笑语,恐惊了神灵,扰了清静。
依照路标指示,走进弯弯曲曲的小巷,在幽静的红井街上找到了“朱德旧居”。岁月的沧桑在旧时的宅院刻上斑驳的印迹,走进小院却挡不住勃勃生机。院内,高大的缅桂花树枝繁叶茂;墙上,刻着许多领导人的题词。上个世纪初,年轻的朱德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背井离乡来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在讲武堂结识了建水籍同学曾师仲,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13年,朱德任蔡锷麾下的少校营长,驻军建水。一到建水城,朱德便住进了曾师仲家的这座小院,直到1915年升任陆军团副团长,离开建水。
小院东侧的三间厢房,便是朱德当年居住的地方,卧室简单朴素,十米见方,靠窗一张四方桌,桌上有一盏马灯。静静地坐在阳光下的小院里,追忆那段历史,仿佛能感受到那颗曾装载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心脏的跳动,眼前闪现出伟人年轻时代驰骋边陲的英姿,心中充满崇敬、缅怀。
红井街正对面是北正街,看到这街名感觉特别亲切,因为在我生活的城市里也有一条北正街,走在街上,就像回到了家乡。北正街上有个孔子文化广场,不远处就是我国第二大的文庙。建水尊孔拜孔,蔚然成风,自古以来就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诗书郡、礼乐邦”的美誉。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受儒学的熏陶和滋养,建水人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崇文重教、淳朴包容、自强奋进的人文气度和良好风气。坐在绿荫下,歇息喝茶,看广场上孩童嬉戏,老人闲聊,静享这悠闲时光。
时值正午,到了临安饭店,这是建水的一家老字号餐馆,每天的食客都是络绎不绝。常常天还没黑,商品售罄,遗憾的游客只得在店门口留影,以示对此的向往。此时店中人来人往,座无虚席。店内一隅,有建水的特色小吃烤豆腐。烤豆腐实在是建水处处可见的吃食,而且有着极优雅闲适的吃法。一张方桌,桌上置炭盆,盆上支烤架。摊主据方桌一边,用竹筷在铁架上翻烤豆腐块,烤熟的,拨至外圈。烤豆腐是一门很考技术的活,翻的速度要快,不然会烤糊。火也不能太大,要慢火。烤到两面金黄,内部也开始鼓胀就可以吃了,再蘸点调好的蘸水,绝对是让人难忘的美味。建水人都喜欢围坐在烤桌边,自取自食,不紧不慢,边吃边聊。吃美食,话家常,这该是老百姓向往的悠闲惬意生活吧!
让我感觉最新奇的却是吃烤豆腐的记账方式。烤桌旁有几位食客,摊主就会在桌上准备几个瓶盖,哪位食客取了一块烤豆腐,摊主就会在对应的瓶盖中放上一粒玉米,最后以玉米粒的数量来结账,十分有趣,令人想起古老的“结绳记数”。摊主的眼睛要时刻盯着烤架上的豆腐不能烤糊了,还要不时观察四周的食客谁取了豆腐,右手要不停地翻烤,左手要随时取放玉米粒,间或还要收银,调蘸水,那一个敏捷、协调,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烤豆腐是建水人不可或缺的吃食,有道是“胀鼓圆圆黄灿灿,四棱八角讨人想,三顿不吃心就慌”,《舌尖上的中国》也有过介绍。到了建水,我当然不能让自己白来一趟,烤豆腐是一定不能错过的了。
这一天只准备在古城逛,没打算舟车劳顿去几十公里外的团山村、燕子洞,所以比较悠闲。回到客栈睡了个午觉,起来后去了东门城楼。本来应该是早上去的,结果早上只惦记着去吃肠旺米线,把这事给忘了。东门城楼又叫朝阳楼,气势雄伟,城楼上有“雄镇东南”四个大字,是建水的标志性建筑。它的形状看上去与天安门非常相似,说起来还真有渊源,朝阳楼建于1389年,比天安门(1417年)还早建了28年,据说是师傅建造的朝阳楼,徒弟建造的天安门,所以建水十八怪之一称:东门比天字门早盖。只是此刻城楼前、门洞中到处都是人,算命的、打牌的、唱戏的、卖货的……整个东门显得有些杂乱,我想还是应该早上无人时来此。
城内古迹颇多,但像朱家花园、文庙类似的建筑以前看过不少,并无非看不可的愿望,倒是学政考棚引起了我的兴趣。建水学政考棚也称提督学院考棚,是云南省最高教育行政长官提督学院定期到此,集中滇南临安、元江、开化、普洱四府学子举行院试的场所。建水又称临安,明清开科取士,有时云南一榜举人中,临安学士竟占半榜之多,故又有“临半榜”的美称。高高的墙上,那大大的“榜”字及长长的红底金字明清进士名录印证了这个说法。
学政考棚坐北朝南,面宽40余米,纵深150米,占地6000平方米,房舍整齐对称,共百余间,整个建筑以甬道为中轴线,形成六进院落,庄严肃穆,给人以层层奋进之感。按照原貌保护恢复的学政考棚,布置了古代科举考试的相关内容,客观再现了历史的一幕。考棚内只有我和先生两人,我们在这里静静地了解着科举的历史沿革、科举的发展阶段、科举制度的终结,偶尔,也调皮地在仿制的蜡像前模仿一番。徜徉其中,回顾历史,也体味着建水历史文化的精深。
走在老街上,隐约传来方言的叫卖声,细细听去,好像是卖馒头的,先生说不像甚是坚决地否定了我的猜测。为了一探究竟,我拉着先生的手寻声而去,果真是卖馒头的,不由得朝先生做了个鬼脸,先生看着我孩子气的动作,无奈地摇摇头,露出了宠溺的笑容。
走过了古城的东、西门,便想着把南、北门也走到,奇怪的是,古城的南、北门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走在悠悠青石小路上,穿过一条条峰回路转、犬牙交错的小巷,那老宅古墙、雕花门窗上被岁月雕刻的痕迹演绎着说不清、道不完的别样情绪。驻足聆听那来自远古的呼唤,恍若幽幽历史的梦影画卷,于小巷深处纷沓而来。行走建水,感觉古城的淡然不惊,如同井里的水,水里的鱼儿,时刻被打扰,却又宽容接纳。这个古朴、宁静、安详且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城,讲述着古老的儒家文化,陈列着精妙绝伦的古民居古建筑,诉说着汉族与彝、哈尼等少数民族的和谐与融合。
蓝天下,阳光流泻,温暖如春。默默地探寻着昔日的深深庭院,静静地体味着曾经的繁华与闲适。任时光在徜徉中飘在身后,直到夕阳把周边的青瓦熨成金色。夜色阑珊时,自己动手去烧烤。在建水,其实用不着买门票去那些景点,看看老宅、品品美食、晒晒太阳、就很闲散悠然。
漫步在古城,举头,一轮明月高悬夜空;低眸,青石板路在灯光下闪着幽光;空中,隐约飘来烤豆腐的香气;耳旁,回响着柔声低语……便感觉这一日在建水的悠闲时光惬意而难忘。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月上柳梢头,出了香满楼。回到客栈,一夜安睡。第二天一大早就出门,准备好好逛逛古城。建水,古称步头,亦名巴甸。唐南诏时在此筑惠历城,元代设建水州,明代称临安府,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建水,做为滇南、滇东南一带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及交通枢纽,经历了几个世纪之久,因而古迹众多、文物荟萃,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尘埃的厚积,交通条件的限制和地理位置的僻远,在这座边城中,她深藏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以及众多的、至今尚保留完好的古建筑、古文物、古遗风等,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后才渐渐为人所晓,而如今,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建水这座古城已是广为人知。
清晨的建水古城古朴、宁静,斑驳的青石路面,深深浅浅的沟壑镌刻下了历史的足迹;飞檐雕花的民居,或经过修茸,或仍然破旧,却以各自的方式诉说着这里的沧桑。这个古色古香的小城,就像一个深藏不露的隐士,静静地候在那里,等待着我们的寻访。
翰林街进去不远,有一家花园小吃,因位于“滇南大观园”朱家花园的旁边而得名。听说这家的肠旺米线特别好吃,我们便慕名而来。小店不大,只放得下两三张桌子,可来吃米线的人是络绎不绝,食客们只得将阵地转移到店外的空地上。米线的确是超好吃,碗也是海碗,顺带着我们的食量也变成了海量。
上了临安街,这是古城的主干道,连接了古城的东西两端。街道两旁各种牌坊门楼随处可见,古宅寺庙比邻而居,虽不似别的古城那样整齐,却更显得自然。这里是当地人的生活起居之地,没有为游客而伪装的半点浮华,是个非常生活化和真实的地方。
顺着临安路一直往西,出了西城门,拐进一条小巷,小巷深处有一口水井,名曰“溥博泉”,当地人俗称“大板井”。此井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其名出自《中庸》“溥博渊泉,而时出之”。建水古井众多,大板井的井水清澈透亮,味道甘醇,经久不涸,取而复满,其井和水质名列建水水井之首,有“滇南第一井”的美誉。很多当地人都带着水壶、水桶甚至水车来此打水,听说附近的人都喝井水,自来水只是用来洗衣服,洗菜。井里还养着几尾金鱼,鱼在则水活,奇妙的生态规律。
大板井旁的豆腐坊,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就近取用甘醇的大板井水,做出来的豆腐细腻、嫩滑,吃起来口感较佳,从而铸就了经典品牌“板井豆腐坊”。2010年,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在此拍摄,从而使大板井、板井豆腐坊、建水古城闻名全国。走进豆腐坊,热气腾腾,三五女子围坐一圈,左手掌心托一块三寸大小正文形的纱布,右手抓一团豆腐放置其中,然后上下左右将其包好,双手挤压去水分,一块四四方方的豆腐块就呈现在眼前,手法麻利让我看得是眼花缭乱。墙边的架子上摆放着一板板制作好的豆腐块,好似整装待发的队伍。
进到里间,主人为我们端上了新鲜出炉的豆浆和豆花,又当场油炸了一些豆腐干,这种豆腐干很特别,炸好后看上去像肉皮,吃上去味道像油渣,特别的香脆,临走时我还特意买了一包带回家。我们坐在老宅里,一边观看制作豆腐,一边品尝着热乎乎的豆浆、甜蜜蜜的豆花,香喷喷的豆干,融入在当地人的生活情境中,自在又惬意。先生连说这样的方式值得体验。
回到临安路上,走进指林禅寺,它创建于宋末,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旧有“先有指林寺,后有临安城”之说。相传宋末,有人见一鹿,居于此林中,而率众追捕,见一异人出,指其林曰:鹿处此山久矣!无庸追捕。言毕不见,众以为神显,因立一小祠祀之。元朝扩建了大殿,到明朝,前后殿始成,造型壮丽,逐以指林为名,故称指林寺。如今,这里是建水县委党校的所在。寺内一游,勿敢笑语,恐惊了神灵,扰了清静。
依照路标指示,走进弯弯曲曲的小巷,在幽静的红井街上找到了“朱德旧居”。岁月的沧桑在旧时的宅院刻上斑驳的印迹,走进小院却挡不住勃勃生机。院内,高大的缅桂花树枝繁叶茂;墙上,刻着许多领导人的题词。上个世纪初,年轻的朱德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背井离乡来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在讲武堂结识了建水籍同学曾师仲,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13年,朱德任蔡锷麾下的少校营长,驻军建水。一到建水城,朱德便住进了曾师仲家的这座小院,直到1915年升任陆军团副团长,离开建水。
小院东侧的三间厢房,便是朱德当年居住的地方,卧室简单朴素,十米见方,靠窗一张四方桌,桌上有一盏马灯。静静地坐在阳光下的小院里,追忆那段历史,仿佛能感受到那颗曾装载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心脏的跳动,眼前闪现出伟人年轻时代驰骋边陲的英姿,心中充满崇敬、缅怀。
红井街正对面是北正街,看到这街名感觉特别亲切,因为在我生活的城市里也有一条北正街,走在街上,就像回到了家乡。北正街上有个孔子文化广场,不远处就是我国第二大的文庙。建水尊孔拜孔,蔚然成风,自古以来就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诗书郡、礼乐邦”的美誉。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受儒学的熏陶和滋养,建水人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崇文重教、淳朴包容、自强奋进的人文气度和良好风气。坐在绿荫下,歇息喝茶,看广场上孩童嬉戏,老人闲聊,静享这悠闲时光。
时值正午,到了临安饭店,这是建水的一家老字号餐馆,每天的食客都是络绎不绝。常常天还没黑,商品售罄,遗憾的游客只得在店门口留影,以示对此的向往。此时店中人来人往,座无虚席。店内一隅,有建水的特色小吃烤豆腐。烤豆腐实在是建水处处可见的吃食,而且有着极优雅闲适的吃法。一张方桌,桌上置炭盆,盆上支烤架。摊主据方桌一边,用竹筷在铁架上翻烤豆腐块,烤熟的,拨至外圈。烤豆腐是一门很考技术的活,翻的速度要快,不然会烤糊。火也不能太大,要慢火。烤到两面金黄,内部也开始鼓胀就可以吃了,再蘸点调好的蘸水,绝对是让人难忘的美味。建水人都喜欢围坐在烤桌边,自取自食,不紧不慢,边吃边聊。吃美食,话家常,这该是老百姓向往的悠闲惬意生活吧!
让我感觉最新奇的却是吃烤豆腐的记账方式。烤桌旁有几位食客,摊主就会在桌上准备几个瓶盖,哪位食客取了一块烤豆腐,摊主就会在对应的瓶盖中放上一粒玉米,最后以玉米粒的数量来结账,十分有趣,令人想起古老的“结绳记数”。摊主的眼睛要时刻盯着烤架上的豆腐不能烤糊了,还要不时观察四周的食客谁取了豆腐,右手要不停地翻烤,左手要随时取放玉米粒,间或还要收银,调蘸水,那一个敏捷、协调,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烤豆腐是建水人不可或缺的吃食,有道是“胀鼓圆圆黄灿灿,四棱八角讨人想,三顿不吃心就慌”,《舌尖上的中国》也有过介绍。到了建水,我当然不能让自己白来一趟,烤豆腐是一定不能错过的了。
这一天只准备在古城逛,没打算舟车劳顿去几十公里外的团山村、燕子洞,所以比较悠闲。回到客栈睡了个午觉,起来后去了东门城楼。本来应该是早上去的,结果早上只惦记着去吃肠旺米线,把这事给忘了。东门城楼又叫朝阳楼,气势雄伟,城楼上有“雄镇东南”四个大字,是建水的标志性建筑。它的形状看上去与天安门非常相似,说起来还真有渊源,朝阳楼建于1389年,比天安门(1417年)还早建了28年,据说是师傅建造的朝阳楼,徒弟建造的天安门,所以建水十八怪之一称:东门比天字门早盖。只是此刻城楼前、门洞中到处都是人,算命的、打牌的、唱戏的、卖货的……整个东门显得有些杂乱,我想还是应该早上无人时来此。
城内古迹颇多,但像朱家花园、文庙类似的建筑以前看过不少,并无非看不可的愿望,倒是学政考棚引起了我的兴趣。建水学政考棚也称提督学院考棚,是云南省最高教育行政长官提督学院定期到此,集中滇南临安、元江、开化、普洱四府学子举行院试的场所。建水又称临安,明清开科取士,有时云南一榜举人中,临安学士竟占半榜之多,故又有“临半榜”的美称。高高的墙上,那大大的“榜”字及长长的红底金字明清进士名录印证了这个说法。
学政考棚坐北朝南,面宽40余米,纵深150米,占地6000平方米,房舍整齐对称,共百余间,整个建筑以甬道为中轴线,形成六进院落,庄严肃穆,给人以层层奋进之感。按照原貌保护恢复的学政考棚,布置了古代科举考试的相关内容,客观再现了历史的一幕。考棚内只有我和先生两人,我们在这里静静地了解着科举的历史沿革、科举的发展阶段、科举制度的终结,偶尔,也调皮地在仿制的蜡像前模仿一番。徜徉其中,回顾历史,也体味着建水历史文化的精深。
走在老街上,隐约传来方言的叫卖声,细细听去,好像是卖馒头的,先生说不像甚是坚决地否定了我的猜测。为了一探究竟,我拉着先生的手寻声而去,果真是卖馒头的,不由得朝先生做了个鬼脸,先生看着我孩子气的动作,无奈地摇摇头,露出了宠溺的笑容。
走过了古城的东、西门,便想着把南、北门也走到,奇怪的是,古城的南、北门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走在悠悠青石小路上,穿过一条条峰回路转、犬牙交错的小巷,那老宅古墙、雕花门窗上被岁月雕刻的痕迹演绎着说不清、道不完的别样情绪。驻足聆听那来自远古的呼唤,恍若幽幽历史的梦影画卷,于小巷深处纷沓而来。行走建水,感觉古城的淡然不惊,如同井里的水,水里的鱼儿,时刻被打扰,却又宽容接纳。这个古朴、宁静、安详且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城,讲述着古老的儒家文化,陈列着精妙绝伦的古民居古建筑,诉说着汉族与彝、哈尼等少数民族的和谐与融合。
蓝天下,阳光流泻,温暖如春。默默地探寻着昔日的深深庭院,静静地体味着曾经的繁华与闲适。任时光在徜徉中飘在身后,直到夕阳把周边的青瓦熨成金色。夜色阑珊时,自己动手去烧烤。在建水,其实用不着买门票去那些景点,看看老宅、品品美食、晒晒太阳、就很闲散悠然。
漫步在古城,举头,一轮明月高悬夜空;低眸,青石板路在灯光下闪着幽光;空中,隐约飘来烤豆腐的香气;耳旁,回响着柔声低语……便感觉这一日在建水的悠闲时光惬意而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