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第一回休年假,想和我一起出去转转,我便选择了早就想去的黄姚古镇。却因诸多因素,差点取消行程,不愿放弃,终得偿所愿。有时候,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坚持、努力,就有所成。
黄姚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广西贺州昭平县的东北部,处在桂粤湘三省交界位置,四面皆山,交通不便。正因为这样,古镇处于半封闭状态,使得古老的民居、众多的文物得以保存,更具有原汁原味原生态的风土人情。
到达黄姚古镇时已是傍晚,只见奇峰耸立,清溪环绕,晚霞给古镇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这影像与我在心底无数次勾勒过轮廓的梦境家园重叠起来,顷刻忘了途中的大雨,近十个小时的颠簸。
客栈老板带着我们在小巷东转西绕,仿佛在迷宫中穿行,我们都担心一会自己出来时会不会迷路。到了下榻的“有约客栈”,小小的四合院里灯笼高悬、绿枝青翠、花香四溢、锦鲤游弋,房间内的宫灯与印花窗帘透着一股古典味。感觉客栈的名称与环境与我的心境十分地契合,我不辞辛苦,长途跋涉,不就是为了赴一场梦中的约会吗?
安顿好行李,我和儿子便出了门。肚子唱起了“空城计”,就先到了桥头的餐馆。在黄姚,一定要好好品尝古镇的豆豉宴,黄姚豆豉,“昭平三宝”之一,颗粒均匀,乌黑发亮,香气扑鼻。豆豉鸡、豆豉蒸排骨、豆腐酿,是每家餐馆菜单上的必备品。坐在桥头的榕树下,伴着流淌的姚江水,“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吃出一种古朴的情愫,就让最平常的农家菜也变成了一种舒坦的享受。
入夜以后的黄姚古镇,没有丽江酒吧一条街的喧哗,也没有凤凰古城华灯初上的辉煌,而是家家户户都亮起了大红灯笼,保留了古镇的淳朴与传统。盏盏灯笼照亮寂静的夜,让深不见底的小巷充满着蛊惑,灯光映照下的老街,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沧桑。古镇里,店铺早早地收摊关门,游人也寥寥无几,古镇人坐在门口话家常,闲散而惬意,或许这才是黄姚的景致,万家灯火中的温情。夜晚的古镇似一个刚刚入睡的婴儿,宁静而安详,隐约的流水声,就像母亲在轻柔地吟唱着一首催眠曲。黄姚,一个安静的夜晚,一个安静的歇脚地。
一早,天未亮,顶着寒风,跟着领队去看日出。宁静的清晨,宁静的古镇,空无一人的小巷,只有我们的脚步声在石板路上回响。到了镇外,登上金兰居的楼顶平台,平台上早已挤满了人,因为这里是观看古镇全景和日出的最佳位置。
如果说夜间的黄姚像一个安然酣睡的婴儿,那么,清晨的黄姚就是一个恬静纯美的古典女子,依偎在群峰的怀抱中,安静而温婉。黄姚的周边全是喀斯特岩溶地貌,那些造型婀娜多姿的山峰仿佛是巨大棋盘中石化的春笋,而古镇中的老宅就像是棋盘中的棋子错落有致,尽管有些新宅和楼顶的水塔影响了画面的协调,但仍不失古朴、自然。在当下,开发与保护如何做到和谐统一,似乎是一个难题。
静静地伫立在屋顶,看淡淡的晨曦在馒头般的山峰后弥漫开来,渐渐地,越来越红,越来越亮,良久,一轮红日从两峰之间喷薄而出,放射出万道光芒,照亮了山峰,照亮了古镇,也温暖了我们这些在寒风中等候已久的人们。
看完日出,我和儿子去了市场附近的肥lao粉店,一人来了一大盆卤肉米粉。米粉也是黄姚的特色美食之一,用豆豉煮出的汤汁,再盖上肉片,配上黄姚的辣椒豆豉酱,简直美味,不可不尝。一大盆热气腾腾的米粉下肚,全身都是暖融融的。
吃过米粉,我们开始用脚步丈量黄姚。来到古镇的正门,青砖黑瓦的小巧门楼上书写着白底黑字的“黄姚”。古镇发祥于宋朝年间,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于镇上以黄、姚两姓居多,故名“黄姚”。文字化人,那么简洁的两个字拼在一起,读来居然有一种莫名的温润感,仿佛族群延宕和百姓文化都包含在这里头。
门楼旁有个古戏台,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至今仍在使用。逢年过节,戏台前观众如云,热闹非凡。时光变迁,古戏台上演绎着永远未知的悲欢离合 。戏台正中匾额上“可以兴”三字出自黄姚举人林作楫之手,意味悠长。
迈进门楼,不远处有颗龙爪榕,因其枝干倒垂下来形似龙爪而得名。这是黄姚古镇最古老的一棵榕树,已有850年的树龄。最为奇特的是形似龙爪的枝干早在200多年前就已经枯萎,枯萎的枝干上被许多寄生藤以及气根紧紧缠绕包裹着,依旧显得生机勃勃,让人感叹生命的力量。清澈的江水,蜿蜒曲折的穿过古镇,从大榕树的身旁静静的流过,相互见证了千年的时光。
龙爪榕旁有一座建筑,原为宝珠观,始建成于明嘉靖三年。1944年冬,日本侵入广西,桂林沦陷,广西省工委迁至黄姚,在黄姚古镇的宝珠观秘密开展工作,为纪念这一段历史,广西省人民政府把宝珠观定为广西省工委旧址。因时间尚早,还没开门,未能入内参观。
走过龙爪榕,便到了佐龙桥,桥头有一亭名佐龙亭。黄姚古镇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这是黄姚最独特的风景。桥下一颗龙门榕,因其枝干弯弯曲曲酷似龙门而得名。龙门榕与龙爪榕遥相呼应,流水、古桥、古亭映衬其间,构成古镇八景之一的“珠江夜月”。
前方的右侧有一石门楼,这是黄姚古镇众多门楼中的典型代表,是黄姚的防御寨门,原有栅栏和门扇。门楼分楼上和楼下,楼下为通道,楼上有窗户、枪眼。门楼上书“亦孔之固”,出自《诗经 小雅》的《天保》,意为稳固太平。
穿过亦孔之固,直奔带龙桥。带龙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黄姚15座古桥梁中最大的一座,也是黄姚的地标。我要趁着游人未至,拍下它最安静的模样。走近带龙桥,桥上,石板光滑,苔藓点缀;桥下,奇石嶙峋,流水潺潺。桥头,古榕傲立,参天繁茂,他们亲密地拥抱着,犹如站立了千年的恋人相守在带龙桥畔。阳光下,水边洗濯的妇人,两岸葱郁的庭院,信步游荡的土鸡,袅袅升腾的炊烟,透出一股浓郁的乡村气息。此刻,当年黄姚举人潘芝成写的诗句“桥带神龙入翠楼,天边风景动人讴。山牵紫气和云转,水蘸山光漾日浮”在我耳边回响,诗中古镇幽雅美丽的情景真实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静静坐在桥头,沉醉在山水如画的良辰美景中。这幽美的景致也吸引了众多镜头和画者,电影《面纱》就曾在此取景。
离开带龙桥,在永安门前看到一颗形似卧榻的古榕树。相传,八仙下凡游遍了名山大川后,来到了黄姚。他们一边用大碗喝酒逗乐,一边欣赏黄姚的美景,不知不觉都喝醉了,东倒西歪地睡在一颗榕树上,等一觉醒来,榕树已经顺势倒成了卧榻状。于是,人们就把这颗榕树称作“睡仙榕”。
走进永安门,就走进了黄姚的主街安乐街。古镇按九宫八卦阵势排布,一条主街延伸出八条弯弯曲曲的街巷,每过五六十米就会有一个转弯挡住视线,所有路口都是“丁”字型,宛如一个巨大的迷宫。古镇的街巷均用青石板铺砌而成,历经时光磨砺,大都已凹凸不平了。也正因这久远的历史痕迹,漫步其上时,总有坚实古朴、清凉素雅的感觉油然而生。那宽窄不一的小巷,仿佛在诗歌中似曾相似,只是没能邂逅传说中油纸伞下美丽的女子。
黄姚的每一条街道都有自己的味道,每一条街道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充满着传奇。想当年,这些老街上曾走过多少的仁人志士、文化名人,何香凝、欧阳予倩、千家驹等大批知名人士都在黄姚从事过革ming工作。如今,那些泛黄斑驳的泥石墙以及褪色了的屋橼和门窗上旧颜料剥落的碎屑,在诉说着古镇历史的沧桑。只有各家各户门前高悬的红灯笼,在昭示着今日古镇的安雅和喜庆。
古镇街巷两侧的老房子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大多数是昔日的商铺。如今,一些仍在售卖当地诸如豆豉辣椒一类的土特产品,一些改成了创意商品的小店,还有一些则改成了客栈。据说,在这里做生意的,有许多是外地人。因为偶遇黄姚,因为喜欢,因为梦想,他们把家安到了这里,也把心安放在这山水如画的小镇上。从此,脚步不再匆匆,心情不再浮躁,创伤也将慢慢愈合。心灵就如这里的山水一样,安静地停泊在世事的喧嚣之外。从此,光阴无再有声息。
走在黄姚的古巷之中,时光仿佛停滞一般。不知名的花儿悄然开放,精雕细刻的檐梁壁画模糊了时空界限。这时,如果有点小雨就更有味道了,光影的迷离,烟雨的扑朔,皮影般的人流,所有的一切仿佛就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北方的胡同,南方的巷弄,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条温暖或清冷的小巷。有摇着尾巴的狗,有跃过屋檐的猫,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也有不期而遇的美好。
走过一条又一条老街小巷,穿过太平门,转进天然街,就听见儿子大声地喊道:“看,郭家大院!”我们家的微信群就叫“郭家大院”,见到了本家大院,难怪这么兴奋。郭家大院。是黄姚古镇典型的平地庭院式建筑,,建筑采用青砖木结构,屋檐及瓦当彩塑雕绘,体现出浓郁的岭南建筑特色。庭院左右各有一道圆拱门,一道叫月亮门,一道叫太阳门,分别用61和62块青砖砌成。采用整数出头,寓意出人头地。庭院内,一只狗懒洋洋趴在台阶上,睡眼迷离地看着我们。院门半掩,斜阳暖照,古井泛着幽幽碧光,寂静淡然的画面只让人感叹一声:但愿长留。
出院门,就是郭氏宗祠。祠堂的山墙采用圆弧起翘歇山顶,镬耳封火墙,是珠三角地区最具特色的古建筑造型,形状像“官帽”,寓意后人读书求功名。儿子在祠堂前开心地留影,本家祠堂,说不定五百年是一家。
祠堂前是农趣园,山青水碧,亭台相连,炊烟缭绕,倒影如画。山水环抱着古镇,古镇偎依着山水。山水融合,恰到好处。我和儿子在池塘边拍着全景多头照,古镇的老人坐在树下晒着太阳,平静中透着温和,闲适中充满惬意。而我们的心灵也在这种宁静与祥和中得到了洗涤和安放。
若不是村民指路,还真不知道吴氏宗祠旁那条窄小不起眼的巷子可以通往仙人古井。古井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的得名来自于一个“七仙女嬉戏古井”的故事,镇上的人因此把这口井称为“仙人古井”,把每年的农历七月七定为“取水节”。传说这天上午取的水,能放置三年而不腐,人饮后百病不生。且不论它是否有神奇功效,但井水常年翻腾而涌,无论多旱多涝,始终保持不变。古井整体呈方形,由五个井口相连。井水从第一个池子涌出,专供饮用;接着流到第二个池子,用来洗菜;然后依次流入另外三个池子,用来洗衣服,可谓各具功能。古镇特产黄姚豆豉之所以闻名,就是因为用这口井的水做出来的豆豉颗粒软而且味道可口,香气诱人。井边,一些妇人一边洗衣,一边聊天说笑,水花飞溅了笑声,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井边的小河中,几只鹅在悠闲地游荡,我蹲下来去逗弄它们,它们也不怯生,围着我“嘎嘎”直叫,更有一只大胆的,伸出它的长脖子,一口就咬住了我的围巾,惊得我哈哈大笑,真是有趣极了。
兜兜转转就到了护龙桥,桥头建有兴宁庙,屋脊上的人物泥雕非常精美,正中悬挂着古镇第一名匾“且坐喫茶”,此匾已被收入《中华名匾》中。或许,在黄桃,吃茶才是正经事。这样的布局体现了黄姚“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的特色。黄姚之所以能成为人们旅行的目的地,不仅是因为她古朴、低调、宁静,还因为她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注:喫是“吃”的繁体字)
一些队员在这里坐船游古镇,我和儿子沿着江边的龙畔街继续漫步。途径司马第,这是黄姚阶梯式建筑的典型代表,阶梯式的步级寓意着步步高升。这里的“司马”不是姓氏,而是官职,即明朝时的府州通判。未得主人应允,不便冒然入内参观。
踏着青石板路,浅吟徐行。小道上,昔日防御外敌的守望楼,此刻在阳光竹影下显得格外静谧安宁。看同伴坐着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悠哉悠哉的飘着,说不出的惬意。碧水蓝天、修竹小道、游船石桥,相映成趣,美的让人不忍心眨眼睛。
不知不觉就到了锁龙桥。古镇的选址十分讲究,从其周围山脉走向看,11座山峰自南向北前大后小向古镇聚集,风水上称其为九龙结穴之地,因而古镇的石桥名称大都带有“龙”字,一路走来,有佐龙桥、带龙桥、护龙桥和锁龙桥……古镇多桥,桥是古镇的眼睛,桥下的流水千年从容淡泊地流着,桥与水的完美融合仿佛一切回到了千年之前。
锁龙桥边的石墩上摆放着许多簸箕,里面晾晒着黄姚的特产野生黄精和九制话梅。阳光透过簸箕的细孔将晾晒的物品在地面上勾勒出绝妙的图案,浑然天成,令人称奇。光与影的作品,妙不可言。我不敢靠的太近,怕阳光下自己的身影破坏了这美妙的画面,又久久不愿离开。或许,正是古镇所独有的纯朴和本真成就了其无处不在的生活情调,让人忘了回归的行程。
过了锁龙桥,就到了东门楼,这是古镇四大门楼之一,也是防御功能最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门楼。历史上是进出黄姚的门户,进可攻退可守,门楼上的对联就彰显了东门楼的重要地理位置和关键作用。门楼外有颗“夫妻榕”,有着150多年的树龄,因其树干一分为二像夫妻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而得名。东门楼外,看古榕参天,时光沉淀,相守在季节的轮回里。
阳光透过密密的榕荫,照着留住岁月痕迹的青石板路与老旧的门楼,静言无语。无论外面的人世间沧海桑田,这里千年间却从未改变,时光仿佛在这里小小地打了一个结,便留住了千年的时光。走过古老幽深的巷弄,这千年古镇有的只是安静的、闲散的,却沉溺其中的美丽生活。
路边,有一块天然的象形石——南蛇出洞,传说摸摸它会有好运气,当地居民建房时,宁愿将自己的宅基地往后移,也不愿意毁了这“南蛇”。过了南蛇出洞,就又回到了带龙桥,这时游人多了起来,想拍张无人干扰的照片都很困难。我庆幸自己在最美的晚上与清晨来了这里,目睹了它安静迷人的模样。
过了桥头祭祀神龙的“见龙亭”,下到江边,就到了石跳桥。石跳桥是黄姚古镇中最具特色的桥,距今已200多年,它由31个石墩按人行走间距排列,既方便人行,又不影响泄洪。只时此刻江水已将石墩全部淹没,阳光下只见到依稀的影子。若是水浅时,我一定会从这石跳桥上跳过,一抬一踏间,悬心又喜悦,似乎烦恼都在一瞬间蹦没了。
至此,已绕着古镇游了一大圈。闲行间坐,吃一块香糯的粑粑,喝一碗滑嫩的豆花,买一些这里的特产。漫步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感受着古镇的每一刻时光,驻足停留,宛如观赏一幅古老的画卷;身临其境,又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一点一滴总能触动我的柔肠,让我迷失、不知不觉的融入其中。
带龙桥头,古榕树下,阳光恰好,微风正爽,我们举杯欢笑,为相识黄姚。转眼,就要返程,不舍,一步一回头。黄姚,如白衣胜雪的书生,执一卷诗集,醉心默读。而我们,从俗世中穿越而来,只为在他的诗卷中,遁隐。
古镇悠悠,小巷深深。一山,一水,一古榕;一屋,一瓦,一石桥,都透露出古镇的深远和澹泊,旷达与睿智。这古镇的禅意,山水的箴言,有如行吟的诗人,历经世事浮华,回归到一片悠然的淡墨山水中,平淡沉静,与世无争。而人生的况味,也尽在此中了。
出古镇,到游客中心用门票换了明信片,纪念自己在黄姚的日子。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冬日里,赴一场想往已久的约会。黄姚,一见钟情,终生难忘。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儿子第一回休年假,想和我一起出去转转,我便选择了早就想去的黄姚古镇。却因诸多因素,差点取消行程,不愿放弃,终得偿所愿。有时候,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坚持、努力,就有所成。
黄姚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广西贺州昭平县的东北部,处在桂粤湘三省交界位置,四面皆山,交通不便。正因为这样,古镇处于半封闭状态,使得古老的民居、众多的文物得以保存,更具有原汁原味原生态的风土人情。
到达黄姚古镇时已是傍晚,只见奇峰耸立,清溪环绕,晚霞给古镇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这影像与我在心底无数次勾勒过轮廓的梦境家园重叠起来,顷刻忘了途中的大雨,近十个小时的颠簸。
客栈老板带着我们在小巷东转西绕,仿佛在迷宫中穿行,我们都担心一会自己出来时会不会迷路。到了下榻的“有约客栈”,小小的四合院里灯笼高悬、绿枝青翠、花香四溢、锦鲤游弋,房间内的宫灯与印花窗帘透着一股古典味。感觉客栈的名称与环境与我的心境十分地契合,我不辞辛苦,长途跋涉,不就是为了赴一场梦中的约会吗?
安顿好行李,我和儿子便出了门。肚子唱起了“空城计”,就先到了桥头的餐馆。在黄姚,一定要好好品尝古镇的豆豉宴,黄姚豆豉,“昭平三宝”之一,颗粒均匀,乌黑发亮,香气扑鼻。豆豉鸡、豆豉蒸排骨、豆腐酿,是每家餐馆菜单上的必备品。坐在桥头的榕树下,伴着流淌的姚江水,“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吃出一种古朴的情愫,就让最平常的农家菜也变成了一种舒坦的享受。
入夜以后的黄姚古镇,没有丽江酒吧一条街的喧哗,也没有凤凰古城华灯初上的辉煌,而是家家户户都亮起了大红灯笼,保留了古镇的淳朴与传统。盏盏灯笼照亮寂静的夜,让深不见底的小巷充满着蛊惑,灯光映照下的老街,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沧桑。古镇里,店铺早早地收摊关门,游人也寥寥无几,古镇人坐在门口话家常,闲散而惬意,或许这才是黄姚的景致,万家灯火中的温情。夜晚的古镇似一个刚刚入睡的婴儿,宁静而安详,隐约的流水声,就像母亲在轻柔地吟唱着一首催眠曲。黄姚,一个安静的夜晚,一个安静的歇脚地。
一早,天未亮,顶着寒风,跟着领队去看日出。宁静的清晨,宁静的古镇,空无一人的小巷,只有我们的脚步声在石板路上回响。到了镇外,登上金兰居的楼顶平台,平台上早已挤满了人,因为这里是观看古镇全景和日出的最佳位置。
如果说夜间的黄姚像一个安然酣睡的婴儿,那么,清晨的黄姚就是一个恬静纯美的古典女子,依偎在群峰的怀抱中,安静而温婉。黄姚的周边全是喀斯特岩溶地貌,那些造型婀娜多姿的山峰仿佛是巨大棋盘中石化的春笋,而古镇中的老宅就像是棋盘中的棋子错落有致,尽管有些新宅和楼顶的水塔影响了画面的协调,但仍不失古朴、自然。在当下,开发与保护如何做到和谐统一,似乎是一个难题。
静静地伫立在屋顶,看淡淡的晨曦在馒头般的山峰后弥漫开来,渐渐地,越来越红,越来越亮,良久,一轮红日从两峰之间喷薄而出,放射出万道光芒,照亮了山峰,照亮了古镇,也温暖了我们这些在寒风中等候已久的人们。
看完日出,我和儿子去了市场附近的肥lao粉店,一人来了一大盆卤肉米粉。米粉也是黄姚的特色美食之一,用豆豉煮出的汤汁,再盖上肉片,配上黄姚的辣椒豆豉酱,简直美味,不可不尝。一大盆热气腾腾的米粉下肚,全身都是暖融融的。
吃过米粉,我们开始用脚步丈量黄姚。来到古镇的正门,青砖黑瓦的小巧门楼上书写着白底黑字的“黄姚”。古镇发祥于宋朝年间,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于镇上以黄、姚两姓居多,故名“黄姚”。文字化人,那么简洁的两个字拼在一起,读来居然有一种莫名的温润感,仿佛族群延宕和百姓文化都包含在这里头。
门楼旁有个古戏台,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至今仍在使用。逢年过节,戏台前观众如云,热闹非凡。时光变迁,古戏台上演绎着永远未知的悲欢离合 。戏台正中匾额上“可以兴”三字出自黄姚举人林作楫之手,意味悠长。
迈进门楼,不远处有颗龙爪榕,因其枝干倒垂下来形似龙爪而得名。这是黄姚古镇最古老的一棵榕树,已有850年的树龄。最为奇特的是形似龙爪的枝干早在200多年前就已经枯萎,枯萎的枝干上被许多寄生藤以及气根紧紧缠绕包裹着,依旧显得生机勃勃,让人感叹生命的力量。清澈的江水,蜿蜒曲折的穿过古镇,从大榕树的身旁静静的流过,相互见证了千年的时光。
龙爪榕旁有一座建筑,原为宝珠观,始建成于明嘉靖三年。1944年冬,日本侵入广西,桂林沦陷,广西省工委迁至黄姚,在黄姚古镇的宝珠观秘密开展工作,为纪念这一段历史,广西省人民政府把宝珠观定为广西省工委旧址。因时间尚早,还没开门,未能入内参观。
走过龙爪榕,便到了佐龙桥,桥头有一亭名佐龙亭。黄姚古镇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这是黄姚最独特的风景。桥下一颗龙门榕,因其枝干弯弯曲曲酷似龙门而得名。龙门榕与龙爪榕遥相呼应,流水、古桥、古亭映衬其间,构成古镇八景之一的“珠江夜月”。
前方的右侧有一石门楼,这是黄姚古镇众多门楼中的典型代表,是黄姚的防御寨门,原有栅栏和门扇。门楼分楼上和楼下,楼下为通道,楼上有窗户、枪眼。门楼上书“亦孔之固”,出自《诗经 小雅》的《天保》,意为稳固太平。
穿过亦孔之固,直奔带龙桥。带龙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黄姚15座古桥梁中最大的一座,也是黄姚的地标。我要趁着游人未至,拍下它最安静的模样。走近带龙桥,桥上,石板光滑,苔藓点缀;桥下,奇石嶙峋,流水潺潺。桥头,古榕傲立,参天繁茂,他们亲密地拥抱着,犹如站立了千年的恋人相守在带龙桥畔。阳光下,水边洗濯的妇人,两岸葱郁的庭院,信步游荡的土鸡,袅袅升腾的炊烟,透出一股浓郁的乡村气息。此刻,当年黄姚举人潘芝成写的诗句“桥带神龙入翠楼,天边风景动人讴。山牵紫气和云转,水蘸山光漾日浮”在我耳边回响,诗中古镇幽雅美丽的情景真实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静静坐在桥头,沉醉在山水如画的良辰美景中。这幽美的景致也吸引了众多镜头和画者,电影《面纱》就曾在此取景。
离开带龙桥,在永安门前看到一颗形似卧榻的古榕树。相传,八仙下凡游遍了名山大川后,来到了黄姚。他们一边用大碗喝酒逗乐,一边欣赏黄姚的美景,不知不觉都喝醉了,东倒西歪地睡在一颗榕树上,等一觉醒来,榕树已经顺势倒成了卧榻状。于是,人们就把这颗榕树称作“睡仙榕”。
走进永安门,就走进了黄姚的主街安乐街。古镇按九宫八卦阵势排布,一条主街延伸出八条弯弯曲曲的街巷,每过五六十米就会有一个转弯挡住视线,所有路口都是“丁”字型,宛如一个巨大的迷宫。古镇的街巷均用青石板铺砌而成,历经时光磨砺,大都已凹凸不平了。也正因这久远的历史痕迹,漫步其上时,总有坚实古朴、清凉素雅的感觉油然而生。那宽窄不一的小巷,仿佛在诗歌中似曾相似,只是没能邂逅传说中油纸伞下美丽的女子。
黄姚的每一条街道都有自己的味道,每一条街道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充满着传奇。想当年,这些老街上曾走过多少的仁人志士、文化名人,何香凝、欧阳予倩、千家驹等大批知名人士都在黄姚从事过革ming工作。如今,那些泛黄斑驳的泥石墙以及褪色了的屋橼和门窗上旧颜料剥落的碎屑,在诉说着古镇历史的沧桑。只有各家各户门前高悬的红灯笼,在昭示着今日古镇的安雅和喜庆。
古镇街巷两侧的老房子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大多数是昔日的商铺。如今,一些仍在售卖当地诸如豆豉辣椒一类的土特产品,一些改成了创意商品的小店,还有一些则改成了客栈。据说,在这里做生意的,有许多是外地人。因为偶遇黄姚,因为喜欢,因为梦想,他们把家安到了这里,也把心安放在这山水如画的小镇上。从此,脚步不再匆匆,心情不再浮躁,创伤也将慢慢愈合。心灵就如这里的山水一样,安静地停泊在世事的喧嚣之外。从此,光阴无再有声息。
走在黄姚的古巷之中,时光仿佛停滞一般。不知名的花儿悄然开放,精雕细刻的檐梁壁画模糊了时空界限。这时,如果有点小雨就更有味道了,光影的迷离,烟雨的扑朔,皮影般的人流,所有的一切仿佛就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北方的胡同,南方的巷弄,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条温暖或清冷的小巷。有摇着尾巴的狗,有跃过屋檐的猫,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也有不期而遇的美好。
走过一条又一条老街小巷,穿过太平门,转进天然街,就听见儿子大声地喊道:“看,郭家大院!”我们家的微信群就叫“郭家大院”,见到了本家大院,难怪这么兴奋。郭家大院。是黄姚古镇典型的平地庭院式建筑,,建筑采用青砖木结构,屋檐及瓦当彩塑雕绘,体现出浓郁的岭南建筑特色。庭院左右各有一道圆拱门,一道叫月亮门,一道叫太阳门,分别用61和62块青砖砌成。采用整数出头,寓意出人头地。庭院内,一只狗懒洋洋趴在台阶上,睡眼迷离地看着我们。院门半掩,斜阳暖照,古井泛着幽幽碧光,寂静淡然的画面只让人感叹一声:但愿长留。
出院门,就是郭氏宗祠。祠堂的山墙采用圆弧起翘歇山顶,镬耳封火墙,是珠三角地区最具特色的古建筑造型,形状像“官帽”,寓意后人读书求功名。儿子在祠堂前开心地留影,本家祠堂,说不定五百年是一家。
祠堂前是农趣园,山青水碧,亭台相连,炊烟缭绕,倒影如画。山水环抱着古镇,古镇偎依着山水。山水融合,恰到好处。我和儿子在池塘边拍着全景多头照,古镇的老人坐在树下晒着太阳,平静中透着温和,闲适中充满惬意。而我们的心灵也在这种宁静与祥和中得到了洗涤和安放。
若不是村民指路,还真不知道吴氏宗祠旁那条窄小不起眼的巷子可以通往仙人古井。古井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的得名来自于一个“七仙女嬉戏古井”的故事,镇上的人因此把这口井称为“仙人古井”,把每年的农历七月七定为“取水节”。传说这天上午取的水,能放置三年而不腐,人饮后百病不生。且不论它是否有神奇功效,但井水常年翻腾而涌,无论多旱多涝,始终保持不变。古井整体呈方形,由五个井口相连。井水从第一个池子涌出,专供饮用;接着流到第二个池子,用来洗菜;然后依次流入另外三个池子,用来洗衣服,可谓各具功能。古镇特产黄姚豆豉之所以闻名,就是因为用这口井的水做出来的豆豉颗粒软而且味道可口,香气诱人。井边,一些妇人一边洗衣,一边聊天说笑,水花飞溅了笑声,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井边的小河中,几只鹅在悠闲地游荡,我蹲下来去逗弄它们,它们也不怯生,围着我“嘎嘎”直叫,更有一只大胆的,伸出它的长脖子,一口就咬住了我的围巾,惊得我哈哈大笑,真是有趣极了。
兜兜转转就到了护龙桥,桥头建有兴宁庙,屋脊上的人物泥雕非常精美,正中悬挂着古镇第一名匾“且坐喫茶”,此匾已被收入《中华名匾》中。或许,在黄桃,吃茶才是正经事。这样的布局体现了黄姚“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的特色。黄姚之所以能成为人们旅行的目的地,不仅是因为她古朴、低调、宁静,还因为她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注:喫是“吃”的繁体字)
一些队员在这里坐船游古镇,我和儿子沿着江边的龙畔街继续漫步。途径司马第,这是黄姚阶梯式建筑的典型代表,阶梯式的步级寓意着步步高升。这里的“司马”不是姓氏,而是官职,即明朝时的府州通判。未得主人应允,不便冒然入内参观。
踏着青石板路,浅吟徐行。小道上,昔日防御外敌的守望楼,此刻在阳光竹影下显得格外静谧安宁。看同伴坐着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悠哉悠哉的飘着,说不出的惬意。碧水蓝天、修竹小道、游船石桥,相映成趣,美的让人不忍心眨眼睛。
不知不觉就到了锁龙桥。古镇的选址十分讲究,从其周围山脉走向看,11座山峰自南向北前大后小向古镇聚集,风水上称其为九龙结穴之地,因而古镇的石桥名称大都带有“龙”字,一路走来,有佐龙桥、带龙桥、护龙桥和锁龙桥……古镇多桥,桥是古镇的眼睛,桥下的流水千年从容淡泊地流着,桥与水的完美融合仿佛一切回到了千年之前。
锁龙桥边的石墩上摆放着许多簸箕,里面晾晒着黄姚的特产野生黄精和九制话梅。阳光透过簸箕的细孔将晾晒的物品在地面上勾勒出绝妙的图案,浑然天成,令人称奇。光与影的作品,妙不可言。我不敢靠的太近,怕阳光下自己的身影破坏了这美妙的画面,又久久不愿离开。或许,正是古镇所独有的纯朴和本真成就了其无处不在的生活情调,让人忘了回归的行程。
过了锁龙桥,就到了东门楼,这是古镇四大门楼之一,也是防御功能最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门楼。历史上是进出黄姚的门户,进可攻退可守,门楼上的对联就彰显了东门楼的重要地理位置和关键作用。门楼外有颗“夫妻榕”,有着150多年的树龄,因其树干一分为二像夫妻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而得名。东门楼外,看古榕参天,时光沉淀,相守在季节的轮回里。
阳光透过密密的榕荫,照着留住岁月痕迹的青石板路与老旧的门楼,静言无语。无论外面的人世间沧海桑田,这里千年间却从未改变,时光仿佛在这里小小地打了一个结,便留住了千年的时光。走过古老幽深的巷弄,这千年古镇有的只是安静的、闲散的,却沉溺其中的美丽生活。
路边,有一块天然的象形石——南蛇出洞,传说摸摸它会有好运气,当地居民建房时,宁愿将自己的宅基地往后移,也不愿意毁了这“南蛇”。过了南蛇出洞,就又回到了带龙桥,这时游人多了起来,想拍张无人干扰的照片都很困难。我庆幸自己在最美的晚上与清晨来了这里,目睹了它安静迷人的模样。
过了桥头祭祀神龙的“见龙亭”,下到江边,就到了石跳桥。石跳桥是黄姚古镇中最具特色的桥,距今已200多年,它由31个石墩按人行走间距排列,既方便人行,又不影响泄洪。只时此刻江水已将石墩全部淹没,阳光下只见到依稀的影子。若是水浅时,我一定会从这石跳桥上跳过,一抬一踏间,悬心又喜悦,似乎烦恼都在一瞬间蹦没了。
至此,已绕着古镇游了一大圈。闲行间坐,吃一块香糯的粑粑,喝一碗滑嫩的豆花,买一些这里的特产。漫步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感受着古镇的每一刻时光,驻足停留,宛如观赏一幅古老的画卷;身临其境,又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一点一滴总能触动我的柔肠,让我迷失、不知不觉的融入其中。
带龙桥头,古榕树下,阳光恰好,微风正爽,我们举杯欢笑,为相识黄姚。转眼,就要返程,不舍,一步一回头。黄姚,如白衣胜雪的书生,执一卷诗集,醉心默读。而我们,从俗世中穿越而来,只为在他的诗卷中,遁隐。
古镇悠悠,小巷深深。一山,一水,一古榕;一屋,一瓦,一石桥,都透露出古镇的深远和澹泊,旷达与睿智。这古镇的禅意,山水的箴言,有如行吟的诗人,历经世事浮华,回归到一片悠然的淡墨山水中,平淡沉静,与世无争。而人生的况味,也尽在此中了。
出古镇,到游客中心用门票换了明信片,纪念自己在黄姚的日子。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冬日里,赴一场想往已久的约会。黄姚,一见钟情,终生难忘。